宿城区:埠子镇举办端午专场经典吟咏赏析课 6月6日下午4点,端午专场经典吟咏赏析课,在宿城区埠子镇政府二楼会议室如期进行宿迁市诗词协会副主席、宿城区楹联协会主席赵治安,为部分三套班子领导、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讲解端午节的衍变,并一起学习了屈原的《国殇》。
夏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古汉语“午”与“五”相通,故称端午又称端五;又因两五相重,又称“重午”、“重五”;也称端阳端午节悬挂艾、菖蒲于门户以辟邪驱疫,而称端午为“艾节”、“蒲节”;端午节的食品为粽子,称“粽子节”;因为屈原的原因,现在又称为“诗人节”。
我国的传统节日始原于民间传说端午节为屈原而设,传说起于何时,无从考知在南北朝以前已有端午的记载《大戴礼记》有“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”;《续汉书礼仪志》“五月五日朱索,五色桃印为门户饰,以止恶气”;晋周处《风土记》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,角黍就是粽子。
关于竞渡,三国邯郸淳在《曹娥碑》中有“五月五日,时迎伍君(伍子胥),逆涛而上”端午为屈原说后,端午的一切活动统归屈原了,粽子也成为“屈原姊所作也”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,一个看到国家、人民的灾难而痛心疾首伤心流泪的人,以节日的形式纪念他,应呼人心,顺乎民意,历久成俗。
《国殇》是《九歌》中的一篇,祭奠为国战死的亡灵全诗分为三段第一段“操吴戈兮被犀甲”至“矢交坠兮士争先”,写战士们奋勇争先,战斗激烈第二段“凌余阵兮躐余行”至“严杀尽兮弃原野”,写战士们坚守阵地,壮烈殉国。
第三段“出不入兮往不反”至子魂魄兮为鬼雄“,热烈颂扬战士们卫国虽死犹荣的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雪洗国耻、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感情强烈沉痛,慷慨激昂,艺术上以“赋”的手法为主,场面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。
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近、现代为保卫祖国,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无数烈士,应该受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敬仰与铭记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子魂魄兮为鬼雄”为本诗的诗眼,名句,常被引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