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位
首页 相亲 60岁的人了,还离婚找女朋友,丢人不?(六十几岁离婚率高吗)

60岁的人了,还离婚找女朋友,丢人不?(六十几岁离婚率高吗)

身边的年轻人有种普遍的焦虑 一年年过去,年纪越来越大 想谈恋爱,却没对象,太难了 比他们还焦虑的,是他们的父母 生怕“我家孩子注孤生”的父母们 忙着联络三姑六婆给孩子介绍对象 但是…

身边的年轻人有种普遍的焦虑

一年年过去,年纪越来越大

想谈恋爱,却没对象,太难了

比他们还焦虑的,是他们的父母

生怕“我家孩子注孤生”的父母们

忙着联络三姑六婆给孩子介绍对象

但是,单身不是专属年轻人的问题

老年人同样面临单身烦恼

01 老年单身——老单

年老单身的老年人群体,俗称“老单”。

孩子已长大独立,甚至孕育了下一代,不愁吃穿。时间空闲的老年人们,终于不用再为家庭妥协。

为了解放自己的下半辈子,他们之中,有的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法——离婚。

对于已经成为“祖父祖母”的老年人离婚现象,社会上有很多称呼,如“银发离”,“黄昏离”,“熟年离”等等。

很多看到父母离婚的年轻人会不解:几十年的婚姻了,怎么说离就离呢?

或者认为,一起过了大半辈子相安无事,临老了“作什么作”

老年夫妇离婚的心理机制,说起来跟年轻夫妻差不多,但更微妙些。

果果结合案例,看到了以下几种老年人单身的原因。

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

“我根本没有爱过你”

从前穿衣自由都成问题,更别说婚姻自由。

那个年代的人,有不少是包办婚姻,婚前双方甚至连面都没见过,更别谈什么感情基础了。

婚后能相爱,那当然是段佳话,可是这概率极小。

杨大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
年轻时,被家里包办婚姻,和一个家庭条件相当的女孩结了婚。

当时的观念,婚姻就是责任感和传宗接代。

已经离婚的杨大伯淡然地说:

“那时候结婚,稳定就行。后来才发现我跟她性格不合,可孩子都有了,还能咋办?凑活着过呗!况且那时比较保守,我要是跟她离婚,对她名声影响挺大的”。

等儿女长大,传宗接代任务完成,杨大伯果断选择和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离婚。

”前妻很爽快,承认了这么多年对我没什么感情,我当时笑着跟她说,我也一样。”

孩子长大了,老人们能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。

“忍了这么多年,我受够了”

家暴也是众多老人选择离婚的原因之一。

在“男女平等”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时代,妻子更多被看做丈夫的附庸品。所谓“夫权”,深入人心。

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,部分老人私下对待自己妻子的态度是呼来喝去,非打即骂。

杨阿姨在被“打死”之前逃出了魔窟。说起这段经历,杨阿姨心有余悸:

“年轻时他就打我,那时候孩子们都在家,怕吓着孩子,他还算手下留情。现在老了,小孩都在外面读书、工作,就我们在家。”

“有一次买菜回来晚了,没有及时给他做饭,他气得大骂我,说我想饿死他。”

“那一次我被他用拐杖打住院了,你能想象吗?一起生活了几十年,陪你一起生儿育女的枕边人,居然忍心下那么重的手。”

“在这之前我一直忍他,以为他老了之后脾气会缓和。这次之后,我真的忍够了。“

杨阿姨说到这儿低头抹了下眼睛,接着抬头笑着说:

“不过现在好啦,我跟他离婚了。现在的日子就是买菜做饭,跳跳广场舞,挺好的。”

“追求不同,不再将就”

刘大叔和陈阿姨结婚40年,最近双双退休。退休后不久,他们和平离婚。

说起离婚原因,陈阿姨说:

“以前天天上班,相处的时间没那么多。退休之后,两个人天天待在一起,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习惯和追求这么不一样。”

“他退休后爱睡懒觉,我习惯早起。他喜欢约老朋友回家打麻将,我喜欢出去旅行爬山和老姐妹们跳广场舞什么的。就一个动,一个静吧。“

说到这,阿姨突然严肃起来:

“其实这些也还好,我最忍受不了的是他认为退休后就应该养老,天天悠闲等死。我不一样,我喜欢学习新东西,老了也可以成长啊。”

“我们这个年纪,最多算老年人里面的青年。”

“未来还有至少20年可以走,他却坐着等死了。观念不同,没必要在一起了,他也理解,我们就和平离婚了。”

说好白头到老,你却比我先走”

老年丧偶,痛彻心扉。

即使老年夫妻恩爱如初,愿意相伴到老,却还是跨不过生老病死这个坎。

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,我国老年丧偶人数约为4774万,占老年人总人数的27%左右。

02 缺爱的老单

老单缺失的爱,体现在缺乏子女的陪伴。

现代经济发展快,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,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或工作,留下孤父或孤母独自在家。条件稍好的家庭,会买宠物回家陪伴。

而部分条件较差的独居老人,每天除了看日出,就是看日落。

即使老年人们有再丰富的社交活动,比如广场舞,也弥补不了缺少亲人陪伴的孤独感。

老单缺失的爱,体现在无人问津的精神世界。

年轻人,要缓解精神孤独很简单。看电影,逛街,唱k,约三五好友喝酒通宵狂欢,去跑步健身摄影插花……

无人陪伴的老单呢?他们的精神孤独程度绝不比年轻人少,可倾诉途径却少得多。

或许有人会觉得:既然这么孤独,养只宠物不就好了

宠物只提供一个温暖内心的陪伴作用,是无法代替真正的社交圈的。

老年人社交圈小,小猫小狗固然能陪伴,却不能陪他们说话,理解他们的想法。

长夜漫漫,老年人睡不着的时候只能抱着宠物倾诉,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“打扰”工作了一整天,疲于沟通的子女。

所以在果果看来,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老单们找一个能陪在身边的人类伴侣。

03 老单的自救

近年来,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幸福感。老单们对爱情的态度越来越积极,开始积极开展“黄昏恋”。

社交圈子不够,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怎么办?

没关系,他们自己组织相亲角。

老年人相起亲来,那是一点都不扭捏。“主动”、“健谈”是老年人相亲的关键词。

公园是老年人相亲的好去处。

北京的菖蒲河公园和天坛公园是老人相亲的聚集点之一。

天坛公园的七星石附近,每周日会出现这样一种奇观——为儿女找对象的老人和给自己找老伴的老人,各自成群,两群人近在咫尺,互不干扰。

72岁的滕大叔站在老人择偶的人群中,身材高大,腰板笔直。他在这里寻觅黄昏之恋已经5年了——

“我这条件太低了。对方要楼房,我没有。要汽车,我没有。要一个月挣6000的,我没有。三个没有,谁找啊?”

滕叔不仅给自己找老伴,还义务帮助其他跟他一样单身的老年群体。他制作了一大本老单相亲花名册,记录这些年遇到的老单的资料,供其他人翻阅。

重庆的洪崖洞也有这样一个相亲角。

在那里,周六是年轻人的专场。到了周日,就得把场子让给老人。

现场的大爷大妈说,老年人相亲,成功率要比年轻人高得多。

老人一问身体,二问经济。身体硬朗最好,经济上不求大富大贵,在一起后不拖双方子女后腿,两个老人间互相扶持就行。

每周日,现场相亲的大爷大妈们没有丝毫扭捏,见面就能聊起来。

现场的王大爷说:

“即使做不成对象,聊个热闹也能驱散寂寞。我们这里虽说是相亲,但更多是个老年人的社交平台,就跟你们年轻人爱开派对是一样的。多认识些同龄人,生活总归没那么单调。”

相亲会上跳舞的阿姨

除了线下相亲,老单们也有些别出心裁的相亲方式。

《老年日报》之前为老单们举行了一场相亲晚会,现场的老人们表演才艺,交友互动,比年轻人的Party还野。

果言果语

据不完全统计,在中国,每十个征婚的人当中,就有一个是老年人。

而老年人征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,来自子女的反对。

子女反对家里老父或老母另觅对象,很大程度是因为害怕财产分割会产生问题。

可父母不是子女的提款机,他们作为独立的人,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。

社会上也有不少激进的声音,认为人老都老了,还想着谈恋爱再婚,是“老不正经”的表现。

但追求爱情是不分年龄的。

我们大概忘了,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。现在对老年人的宽容,是对老去的我们的宽容。

暮年之爱,也很美好啊。

愿你们幸福地老去。

晚安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睢宁论坛立场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snlt.cn/2381.html
广告位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一朵玫瑰花

睢宁一朵小红花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邮箱: snlt88@88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