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故黄河之三·历史上的悬河害河 古韵新风,大美睢宁黄河曾经流经我县六七百年那这黄河之水,给我县的沿岸百姓带来的最多的是什么呢?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提起黄河,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:这是我们的母亲河。
确实,黄河自青海发源之后,携带泥沙奔腾而下,在下游形成宽广富饶的冲击大平原,为黄河文明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我国早期王朝夏、商、周均建都于黄河流域但是我们还经常听说,黄河也是条悬河、害河,这是从何说起的呢?原来黄河水中携带了大量泥沙,它在为下游带来肥沃土壤的同时,下游河道也被抬高,形成悬河,经常淤塞导致决口、改道。
尤其自隋唐以后,由于陕西地区过度开发、植被遭到破坏,再加上下游围湖造田、很多自然湖泊河流消失,导致黄河水在中游携带的泥沙量愈加增多,而下游水量降低、流速减慢,泥沙在河道中的沉淀急剧加速史料记载,黄河自东汉至北宋初年近千年,才改道1次;而到了北宋,不到2百年间,黄河下游就发生决口74次,大规模改道8次。
显然,黄河淤积和决口、改道呈加快之势宋朝之后黄河的整体面貌都是如此,我县自然不能幸免我县的黄河河道因为泥沙淤积,普遍高出堤外几米、十几米如双沟地区的黄河河道,相当于凌城地区的三层楼高而六七百年间,黄河在我县发生较大决口达五六十次之多,给我县百姓带来深重灾难。
后,黄河水不再肆虐,但是故黄河上沙滩荒地、汛险和干旱同时存在,两岸人民仍长期不得安宁这种状况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较大改善。
县水利局副局长 徐俊伟:建国以来国家对黄河滩地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治理,五六十年代对黄河两侧,险工险段,大的病险水闸,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治理80年代以来,全省统一规划,对滩地、中泓进行了治理,连续实施了五年。
21世纪以来,从2011年开始,又连续对中泓进行了5年治理2015年,对黄河中泓治理全部完成 至此,我县故黄河两岸人民才真正告别灾害,过上安宁平和的幸福生活 李阳 梁潇